
春節前后,本人榮幸受華南農業大學信息學院工業工程專業相關領導及老師的邀請,進行了多次的碰頭交流,主要探討的內容是華南農業大學工業工程專業本科生整體課程的優化,包括該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知識結構及課程內容的設計,甚至未來還會涉及到老師的課程設計、內容評審、工業工程案例的匯整及相關實驗實習的方式,最終希望能夠真正將工業工程學子培養為能夠快速接地氣落地的人才,實現知識、能力、素質等三大目標的塑造。
此次教學改革的參與,作為一個僅僅是草根出身的IE人,但結合超過15年工業工程實務工作經歷過程中對企業的了解,以及對眾多應屆IE生的了解,使我深深的感觸到中國工業工程的春天來了!為什么會有如此看似夸張的感嘆,主要基于如下幾個原因。
1、當前工業工程師的需求缺口巨大
談到專業,談到學校,談到學子的培養,必須是要符合社會的需求為目標展開。且不說全球大環境的狀態,就國內的產業界發展來看,都是一個效率與競爭的時代,各行各業,都面臨洗牌,面臨變革的需求,IE作為一個專門為產業提供優化的效率工程師而言,在當前的需求是非常缺乏的。 就制造業而言,本人在近8年輔導上百家企業來看,幾乎每一家都需要設置專門的工業工程團隊,然而真正落實成立的不足3成,這里的原因多數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工業工程師來承擔這一角色。沒有成立該部門的結果就會造成持續改善活動無法被有效推行,錯失競爭力提升的機會。
2、學校始終是人才培養的最源頭單位
自打我們3歲從幼兒院開始,我們就開始接受學校教育,其目的就不用多說。經歷了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每個不同階段的學校培養都是在讓我們學習不同的素質與專業能力,為未來社會的生存成長提供保障。 作為四年的本科學習時間,不管是從課程的設計,還是從時間的充足性上看,都是一個最好的學習機會與條件,當然這里面會因不同的學校、環境、師資及教學模式上而存有差異。但無論如何,學校始終是人才培養的源頭單位,因為沒有幾家企業真正意義上愿意承接一無所知的新員工,給出很長一段時間來進行素質及專業的培養,大家從心底里面都渴望新人進來就能快速上崗。
3、科班IE生是未來工業工程的主體力量
作為一個非科班出身(所謂的草根或半路出家)的IE人,我一直都很羨慕嫉妒那些科班出身的IE,因為他們經歷過學校至少四年的專業導師訓練,圍繞工業工程專業從“德智體”上都有經歷過系統的認知,雖然實踐上缺乏,但這是可以理解的,畢業是學子,玩笑點兒講,還是孩子。 當我們去好好盤點那些國內知名大、中型企業在招募工業工程師時,你會發覺他們要求都是本科學歷、工業工程專業。或許我們資深實踐的工業工程師會對應屆畢業生有不屑的眼光,但我們必須要能夠理解企業為什么會招募具備該專業學歷的原因,那就是他們的綜合素質更符合該職位的需求,他們從理念、專業上更容易成長,成長的快了,自然實踐的收獲也就大了。 如果我是一間企業的HR,我也會優先選擇對口專業的高學歷人才。
4、教育體制改革是必然,行動已開始
這幾年由于職業的原因,也經常會與國內高校合作交流,那么對于工業工程專業的教學方式也大致有所了解,包括此次華南農業大學工業工程課程的改革參與,更是深深的體會到了教育體制的一些不足。相信這不僅僅是工業工程專業存在的問題,其它更多的專業領域也會存在教學效果不足的問題。 不過,不用擔心,不足只是過去存在的,當前的中國改革是在各行各業進行,教育體制改革已大刀闊斧地啟動了,至少我所了解到的工業工程專業相關的改革文件已下達,我相信除了華農,還有非常多的高校已在行動,他們會根據國家要求的實務框架,結合社會的真實需求,重組優化相關的課程結構、教學模式。 我相信,未來的工業工程學子在經過本科培養后,綜合能力一定會大有進步。
革命尚未成功,將士仍需努力! 高校工業工程專業教學改革是一件好事,但也并非容易之事,學校不僅要開放思維,還要優化整合不同的資源,尤其是社會資源。這一點,華南農業大學及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做到了,兩間學校該專業領導主任及核心老師,都愿意以一份開放、務實的心態,在近3年陸續與中國工業工程師聯盟這個民間草根社團交流,他們愿意拋開與一切所謂“高大上”的機構合作,愿意與聯盟這個用心、務實的工業工程圈子一起,提升教學質量,為中國工業工程的推動與發展,做出更多實務的行動,值得贊賞! 2017年的春天才開始,一切都是美好的,讓我們攜手共進,行動起來吧! |